“《我们这十年》好会拍!”“看完电视剧又想重温一遍《唐宫夜宴》了!”“原来国风爆款的幕后英雄是他们呀。”
作为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礼赞新时代 奋进新征程”优秀电视剧展播剧目,由华策影视集团出品的《我们这十年》正在全网热播。而昨晚(11日)收官的第一个单元,就复盘了爆款节目《唐宫夜宴》的创作经历,让网友们再次感叹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创造力。
这个单元由白百何、张慧雯主演,以河南卫视2021春晚节目《唐宫夜宴》为原型,塑造了以陈冉、易文艳为代表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形象。同时,也呈现了河南台“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编导们,对这个舞蹈的科技赋能。该单元不仅在《唐宫夜宴》的拍摄地——河南台8号演播厅实地取景,有不少“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编导们甚至在剧中本色出演。
爆款是怎样诞生的?文化自信所激发的力量有多强?在剧集开播后,天目新闻记者和《唐宫夜宴》的编剧以及河南台的编导聊了聊。
《我们这十年》之《唐宫夜宴》剧照 华策供图
故事原型把关剧本细节
张慧雯的表现令人惊喜
白百何剧照 华策供图
作为编剧界的一对“黄金搭档”,任宝茹和高璇曾创作过《我的青春谁做主》《婚姻保卫战》等热剧。此番再度联手,她们坦言,最难的就是如何把一支五分钟的舞蹈,衍生出4集的故事,“有没有在故事当中体现十年的文化建设,体现文化自信,这是我们要做的一个工作”。
项目筹备初期,《我们这十年》主创团队搜集整理了200多个选题方向,《唐宫夜宴》很快吸引了编剧任宝茹、高璇的目光。
“一来是因为(这段舞蹈)之前已经看过很多遍,真的觉得很惊艳,也很喜欢。二来是因为任宝茹老师本身就是河南郑州人,对当地歌舞剧院也非常熟悉。”高璇回忆道。
进入创作阶段,为了能最真实地呈现舞者们的工作和生活日常,主创团队赴郑州歌舞团实地采风十天,每天都泡在训练场和演员宿舍里,和“唐宫”小姐姐以及节目编导朝夕相处。而前期调研的电话采访素材加起来,就不少于15个小时。
任宝茹和高璇 江苏卫视供图
剧中,陈冉的原型是郑州歌舞剧院的编导陈琳,易文艳的原型则是郑州歌舞剧院的女首席易星艳。在创作过程中,原型演员也给予了两位编导很多帮助。
而两位女主演也和人物也很“贴脸”。
高璇曾和白百何在《我的青春谁做主》中合作过,时隔14年再聚首,她对白百何送上极高的评价:“她以前也跳舞,所以会把自己对舞蹈的认识赋予进去。在我们眼中,她就是一个编导,完全呈现了陈琳在训练场上的样子。”
而对于北京舞蹈学院科班出身的张慧雯,两位编剧则不约而同用“惊喜”来形容:“我们听说她练功练到膝伤复发,但还是非常漂亮地完成了每一个动作,敬业精神让人感动。”
光鲜背后的“困和窘”
最打动人的是她们的韧性
张慧雯剧照 华策供图
一个文艺院团如何在十年时间里面,在市场、人才以及资金都不占优的情况下,做出一个全国爆款?
深入实地的采访调研,让任宝茹、高璇对基层歌舞剧院有了全新的认知。
“以前我们会觉得舞者就是生活在云端的,去了之后才发现她们也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困难需要克服,她们身上的韧性让我们非常惊讶。”采访中,任宝茹举了几个例子,“陈琳会跟我们讲,怎么用一份钱让作曲、服装干两份活儿。罗冰冰的原型娄冰冰是郑州歌舞剧院的副院长,她会跟我们自嘲说,自己办公室的沙发都要被前来诉苦的人坐塌了。”
“但即便如此,她们还是会说,自己很满足,我觉得这就是爱吧。”高璇感叹道。
也就是说,在面对“唐宫夜宴”选题的时候,任宝茹和高璇不仅关注到这个节目本身所承载的文化意义,还关注到了背后文艺工作者的困境:“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这是《唐宫夜宴》的核心。我们写舞蹈背后的人,写光鲜背后的困和窘,而这一切的背后是因为她们的文化自信,这些人是这十年文化和文艺界中最好的代表形象。”
河南台编导本色出演
文化自信赋能Z世代
张慧雯剧照 华策供图
文化自信不仅仅带火了郑州歌舞剧院,也支棱起来了河南台。自《唐宫夜宴》这个节目开始,河南台“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就在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上一骑绝尘,被网友送上了“文化卷王“的美誉。
而河南台“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编导们,也都化身了剧中的角色。只不过其中一些是由演员来扮演的,还有一些主创干脆就是亲自上阵、本色出演。
“剧方到我们的8号演播厅,也就是《唐宫夜宴》节目的拍摄地实景拍摄,还在我们的会议室里搭了一个景,还原度还是很高的。再加上‘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也提供了一些节目的真实素材给华策,可以说很多创排的内部资料是首次披露。”“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总导演之一徐娜告诉天目新闻记者。
她还和记者透露了一个小细节:“那天剧组来我们这里拍摄时,扮演陈雷(2021河南卫视春晚总导演)的演员非常帅,美中不足就是稍微还少了一点儿劲。现实版的陈雷在遇到艺术门槛的时候,会有一点迷茫,思考的时候会闭眼睛、语塞。”
徐娜表示,《我们这十年》能以《唐宫夜宴》为原型,让电视人们感到非常骄傲:“国潮在文旅行业中的爆火,也改变了一些Z世代年轻人的就业方向。自从《唐宫夜宴》爆火之后,很多在中国传媒大学毕业的河南学生,以前只想留在北京工作的,现在都更愿意回到河南来,加入河南台的团队,一起为传统文化的多元表达做贡献。”
这正是文化自信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