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2021年11月5日,鹰瞳科技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发行价为75.1港元,募集资金15.66亿港元,市值超过70亿港元,成为港股“医疗AI第一股”。然而,鹰瞳科技上市首日即破发,此后,其股价陷入了长达一年多的低谷期,一度跌至9.8元/股。截至2022年12月21日,鹰瞳科技股价为14.44港元/股,较发行价已跌去80.77%,总市值仅有14.96亿元,较70亿市值缩水了55亿元。
不仅股市表现不佳,在业绩上,鹰瞳科技也处于持续亏损中。财报显示,2019年至2021年,鹰瞳科技的营业收入分别为0.3亿元、0.48亿元、1.152亿,呈现逐步上升趋势,但同时期的归母净利润均为亏损,分别亏损0.87亿元、0.8亿元、1.426亿。而这种“增收不增利”的情况在今年没有得到延续,今年上半年,鹰瞳科技只录得3741万的营收,同比下跌了24.4%,净亏损更是同比扩大了165.14%,半年就亏了9968万。
对此,鹰瞳科技解释称,营收减少是由于提供人工智能软件解决方案的收入减少所致,疫情防控导致使用SaMD和健康风险评估解决方案的检测量减少,因而来自人工智能软件解决方案的收入有所下降。而从具体业务来看,鹰瞳医疗板块收入对比去年同期有略微上升,但鹰瞳健康板块收入大幅下滑近40%,鹰瞳眼健康板块也下滑了27.24%。
虽然收入变少了,但鹰瞳科技的各项支出却在增加。其中研发开支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89.83%,行政开支同比增加了25.79%,销售开支同比增加了107.2%。对于一家AI公司而言,研发开支增加情有可原,但销售开支翻倍的情况下,营收却反而倒退了,无疑说明公司的销售策略出现了问题。
鹰瞳科技创始人兼CEO张大磊曾说过,“上市无非就是另外一轮融资。”然而,一路奔波上市的鹰瞳科技,除了长期亏损、盈利模式难言亮点,在造血能力上,同样存有其他隐忧。
鹰瞳科技的产品线主要包括三大版块:提供人工智能軟件解決方案、销售硬件设备以及其他服务。从半年报来看,人工智能軟件解決方案在总营收的占比高达84.27%。鹰瞳科技对这块业务规划了13条管线,但截至目前已上市的SAMD产品仅有三款:Airdoc-AIFUNDUS(1)、青光眼檢測SaMD、白內障檢測SaMD。
此外,鹰瞳科技还要面临与众多厂商的激烈竞争。虽然腾讯控股和马化腾均持有鹰瞳科技5.74%的股权,但是腾讯早在2017年8月就已推出首个医学影像AI产品腾讯觅影。其次,截至今年9月1日,已有累计28家企业的49款AI产品获得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其中,联影集团以6张医疗AI三类证位居榜首,旗下联影智能获5张三类证,联影医疗获1张三类证;深睿医疗并购依图医疗后总计获得5张三类证;数坤科技、推想医疗及医疗器械制造商乐普医疗各获得4张三类证,而鹰瞳科技目前只有3张三类证。
对于AI医疗的前景,在近日闭幕的第三届中国医学影像AI大会上,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刘士远教授表示,AI产品在基层医疗机构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但落地基层存在很大的挑战。对县域医疗机构的调研显示,县域有70%的医疗机构对AI产品有需求,但是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购买,这是未来还需要解决的问题。(来源|商业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