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据“网信中国”微信公众号消息,中央文明办、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网络直播打赏 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提及,禁止未成年人参与直播打赏、严控未成年人从事主播、优化升级“青少年模式”、建立专门服务团队、规范重点功能应用、加强高峰时段管理、加强网络素养教育等工作举措。记者留意到,截至目前,快手、抖音、哔哩哔哩等平台,已上线“青少年模式”,并有自动弹窗提示。据了解,在“青少年模式”之下,用户无法进行直播、充值、打赏等功能,并且默认最多使用40分钟等功能。
明确规定:
禁止未成年人参与直播打赏
《意见》明确,禁止未成年人参与直播打赏。网站平台严格落实实名制要求,禁止为未成年人提供现金充值、“礼物”购买、在线支付等各类打赏服务。网站平台不得研发上线吸引未成年人打赏的功能应用,不得开发诱导未成年人参与的各类“礼物”。
在未成年人主播方面,严控未成年人从事主播。《意见》要求,网站平台不得为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提供网络主播服务,为16至18周岁的未成年人提供网络主播服务的,应当征得监护人同意。对利用所谓“网红儿童”直播谋利的行为加强日常监管,发现违规账号从严采取处置措施,并追究相关网站平台责任。
另外,《意见》还对于“青少年模式”提出优化升级的要求。网站平台应在现有“青少年模式”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产品模式和内容呈现方式,持续增加适合未成年人的直播内容供给。要优化模式功能配置,在首页显著位置呈现,便于青少年查找和家长监督,严禁提供或变相提供各类“追星”服务及充值打赏功能。
记者浏览多家短视频平台发现,部分短视频在开App时,会自动弹出“青少年模式”。
目前,按照平台“青少年模式”,默认每天最多使用40分钟,关闭直播、充值、打赏等功能,并且观看的内容包括科学科普、兴趣素养、安全教育、传统文化等。记者体验发现,在该模式下开启后,观看的短视频内容是教育类、益智类、动物类等等,而且界面上只有“订阅”“推荐”“点赞”“转发”等简单功能。
家长关注:
如何防未成年人沉迷短视频?
在采访中,不少家长对记者反馈,希望“青少年模式”有提升,“现在小孩子经常都会接触手机,有时他们能拿到解锁青少年模式的密码,有的甚至拿家长身份证去实名认证。作为平台有责任利用更多技术手段,如人脸识别等,去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短视频。”家长张女士如此表示。
艾媒咨询CEO张毅对记者表示,相关部门做出在网络直播行业对青少年的保护,同时也是对直播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非常有必要的。另外,对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短视频,平台一方面能通过大数据、AI技术等去甄别用户是否青少年或者未成年人;另一方面,则从账号体系和保护体系,有更多的青少年模式或者未成年人模式,去适合这个群体使用。第三就是加大整个短视频内容的治理。目前来看,短视频内容还是参差不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