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资讯 > 正文

世界动态:IPO撤单再现小高峰!矛头直指投行执业质量,实情如何?高撤单下背后深藏五大因素

时间:  2023-04-01 09:04:03   来源: 中财网 

全面注册制下,项目撤否率被重点关注,特别是阶段性撤单小高峰,更被聚焦。

易董数据显示,2023年前3个月(截至3月30日),A股IPO撤单数达到72单,较去年同期的65单增长约10.77%。分板块来看,创业板“报的多,撤的多”,依然占据了全市场超过一半的撤单项目,前3月撤回项目达到39单,科创板、北交所、沪深主板分别有16单、10单和7单。


(资料图)

分行业来看,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贡献了超过四分之一的撤单项目,共撤回18单;其次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医药制造业,分别是9单和7单。

这也意味着,IPO项目集中在上述三大行业的券商,今年的IPO撤材料压力增大。比如,在上述行业当中,招商证券和华泰联合各占3单;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中,招商证券、中信证券和海通证券各占2单。这一行业出现高撤单背后又关联多种原因。

如何客观看待短期高撤单率?综合来看有多重因素 。一是因为发行人业绩受阶段性影响暂时达不到上市标准等因素而撤单,这个通常为基础原因;二是板块定位错配,创业板2022年12月出台了板块定位指标体系,科创板则进一步强化硬科技属性要求,部分企业需要撤单后重新审视定位;三是中介机构未重视从源头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且挖掘投资价值,“荐”的作用有待提高;四是上市政策的变化调整;此外,阶段性市场容量也是不得不考量的因素。

开年来阶段性高撤单率成关注焦点

多重因素造成阶段性高撤单率,开年来影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对于2023年开年以来IPO撤单继续高企的原因,有券商人士注意到,去年末公布的创业板和科创板IPO定量标准新政是重要因素。

为加强上市标准与板块定位规则的配套衔接,2022年12月30日,深交所发布《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企业发行上市申报及推荐暂行规定(2022年修订)》,首次对创业板定位评价标准提出了财务指标的要求。就在同一天,《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也迎来修订。

以创业板新规为例,深交所将创业板上市门槛明确为具体、直观的判断标准,以进一步提升审核工作透明度,增强市场对创业板定位把握的可预期性。其中一条标准提到,“最近三年研发投入复合增长率不低于15%,最近一年研发投入金额不低于1000万元,且最近三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不低于20%”。上述变化较大,也导致创业板占比较高的保荐机构撤回项目数量容易发生短期异常。

例如,“最近三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不低于20%”这一新标准成为一些企业够不到的门槛,因而选择撤单,迅达工业就是其一。

3月11日,迅达工业撤回创业板IPO申请,对照其近三年的营收复合增长率(2.72%)看,不难发现与创业板业绩成长性要求相距甚远。迅达工业并非孤例,爱得科技、重数传媒、东昂科技等多家撤单企业均存在类似问题。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对照新标准,正在排队的企业需重新审视自我定位。

此外,前3月撤单数量高企与年报更新这一特殊时点密不可分。据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观察,1-3月是年报更新数据的关键期,每年这个时候都存在批量撤材料的情况,“主要是之前申报家数多了,年报出来后一些业绩表现不乐观的企业会主动撤材料。”王骥跃表示。

企业经营实际与监管要求之间存在差值情况也值得关注。有行业人士提到,为适应市场发展变化,企业在实际经营当中天然存在特殊性,以一把标尺来衡量这些各具特色的企业,难免可能会出现不相匹配的情况,所以客观上会存在撤材料的情况。

“资本市场的阶段性容量相对有限,给予实体企业的支持力度是个不断提升过程,阶段性的产业政策引导和倾斜难以覆盖各行各业,但如果企业上市意愿强烈,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闯关,可能就会出现供需错配的情况。”上述行业人士补充道。

不过,为避免供需错配,降低企业试错成本,沪深交易所为“开门搞审核”“破除监管神秘感”所付出的努力也肉眼可见。

3月1日,上交所正式发布《上海证券交易所进一步推进“开门办审核、开门办监管、开门办服务”行动方案》,为落实“开门办审核”,上交所从明标准、便咨询、破梗阻和扩范围四个角度着手,深化公开透明理念,公示开门渠道,规范开门行为。

近期,深交所启动了 “三阳光两促进”专项行动,其中“阳光审核”的重要性被不断提及,即有效地为发行人和中介机构的咨询提供规范、便捷的沟通渠道,帮助发行人和中介机构充分理解审核关注要点,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履行相关核查程序、披露相关信息,让发行人少走弯路。

压实中介机构责任,严防企业带病闯关,中介机构为提高自身执业质量,也正不断提升对项目的质控力度。

如何评价撤否率?监管给出12个月观察周期

注册制下,投行撤否率被更多关注,短期撤否率更被放大。

撤否率是否要与执业质量划等号?在2月17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督促会员提升保荐业务执业质量的通知》中,深交所曾明确规定保荐机构存在项目撤否率较高、受到违规处理较多、廉洁从业风险较高等情况,将被认定具有“执业质量较低、内控风险较大”情形。

那么项目撤否率较高的情形如何认定呢?深交所给出的答案是:

保荐人最近十二个月内,人均保荐项目数较多,且在深交所保荐的IPO项目被中国证监会终止注册或者不予注册、被深交所终止审核(即撤否)的项目数量合计占其最近十二个月内在深交所保荐的IPO项目总数的比例(即项目撤否率)较高。

尽管深交所并未披露撤否率较高的具体比例,但对于判定的时间范围是明确的,即最近十二个月,而不是最近六个月或三个月。有行业人士认为,这或许意味着,在监管看来,以十二个月为时间维度看投行撤否率,较能反映投行执业质量的客观性。

从投行项目本身的长周期属性来看,以十二个月为标尺观察投行撤否率亦有其合理性。一个IPO项目从辅导到受理审核,再到发行上市,通常历时2-3年,算上前期规范和培育阶段,闯关历程超过10年的情况亦有之。

基于此,短期撤否率确实难以代表全貌。

这在不同时间维度的撤单数排名上也有鲜明反映。以2022年为例,A股共产生了282单IPO撤单项目,前3个月为65单。前3个月来看,撤单“大户”中有海通证券(6单)、国信证券(5单)、华泰联合(4单)、长城证券(4单)、中信证券(3单)和开源证券(3单)。

有意思的是,如果以“年”为单位,撤单“大户”的位次出现了明显洗牌,全年撤单数前五的券商分别是中信证券(20单)、国泰君安(20单)、海通证券(17单)、华泰联合(16单)和中信建投(16单)。新面孔是中信建投,而国信证券、长城证券和开源证券已不在前五之列。

关键词:

娱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