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出租车、无人配送车、无人零售车、无人接驳车……位于京城东南的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虽然设立不到3年,却已把城市变成了创新场,最新、最潮、最前沿的无人驾驶场景纷纷落地。
无人驾驶之城正在扩容。市自驾办近日发布的《2022年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建设发展报告》披露,示范区3.0阶段将以每100平方公里为实施单元,首个100平方公里率先在亦庄新城区域内选取建设,未来有序完成500平方公里扩区覆盖。
(资料图)
2020年9月,北京市正式启动全球首个网联云控式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建设;几个月后依托示范区设立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支持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应用推广。“在政策体系方面,聚焦全无人、高速公路、无人接驳等场景,累计出台10项行业代表性管理政策。”市自驾办相关负责人说。
这吸引了越来越多企业落地。截至今年3月,示范区内测试企业达19家,入网车辆数量达578辆,累计自动驾驶里程达到1449万公里。
根据报告,示范区已经聚集了百度、小马智行、商汤科技、轻舟智航、新石器等头部企业;北汽、奥迪等整车企业已率先开展常态化测试,戴姆勒、宝马、一汽、福特、理想等企业也正在推进测试事宜。
发展环境有了,技术创新自然紧跟而上。近年来,北京自动驾驶示范区聚焦关键环节自主创新,引领产业生态集聚。面向行业关键技术攻关,利用“揭榜挂帅”机制研发生产国产化MEC设备,降低设备成本;联合企业共同研发分布式算力平台,逐步实现路侧算力有机整合;聚焦加强产业服务能力,打造专业化、便利化产业创新园和孵化器。
一座无人驾驶之城正随着创新而加速崛起:自动驾驶乘用车无人化和商业化落地,服务超134万人次;作为末端配送新模式,无人配送服务超130万单;给市民零售服务新体验的无人零售车累计服务250万余次;示范区还推动教育专线、机场接驳场景等创新应用落地,与公交车、公务车、快递车、环卫车、社会车辆等实现小规模场景示范应用;在智慧交通提质增效方面,完成300多个信控路口升级改造,道路信息日均服务用户超过2万,平均速度提升12.3%。
通过1.0和2.0阶段建设,示范区在60平方公里300多个路口、双向750公里城市道路以及京台高速双向10公里高速公路实现车路云一体化功能全覆盖。如今,正在按照“安全为要、逐步扩展、连片发展”原则推进3.0阶段扩区建设。
记者获悉,示范区3.0阶段将以每100平方公里为实施单元,重点探索不同区域、不同基础条件下的建设模式,逐步实现示范区建设管理经验成果在全市复制推广。
报告披露,首个100平方公里率先在亦庄新城区域内选取建设,涉及157个标准路口,部署范围覆盖城市主、次干路,建成后将与此前的60平方公里互联互通,最终形成亦庄新城全域连片带动效果。后续,还将有序完成500平方公里扩区覆盖,建设车路云一体化生态系统。
“聪明”的路口也将扩容。3.0阶段将根据道路形态与功能需求采用差异化系统优化方案:当路口无公安、交管执法需求时,采用低配方案建设,通过部署摄像机、毫米波雷达等路侧设备,实现车路云一体化服务功能;当新增公安、交管执法需求时,按需增加卡口相机、一体机等执法设备,实现从低配到高配的方案升级。在满足各项业务功能需求的同时,降低建设成本,未来逐步形成北京市统一的建设方案。
在推进立法方面,目前《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已纳入2023年度市人大立法工作计划。相关负责人说,未来还将持续推动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规模化推广,引领和赋能智能网联汽车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分享“北京模式”,向世界展示“中国方案”,参与推动全球汽车产业、城市管理和社会服务智慧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