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游客乘船在浙江省桐乡市濮院镇的濮院时尚古镇游览。新华社记者 徐昱摄 图②:人们在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驿亭镇白马湖畔的茶社喝茶。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摄 图③:浙江省湖州市织里镇伍浦村渔耕文化园的陶湾里乡村咖啡店。新华社记者 徐昱摄 图④:浙江省安吉县余村的一处户外营地。本报记者 龚文静摄 图⑤:浙江省义乌市李祖村一景。新华社记者 杜潇逸摄 图⑥: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春晓街道双狮村俯瞰。郑凯侠摄(人民视觉)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为受访者供图
(资料图片)
沈蒋荣
周赛杰
卢阳春
陈喆
夏冰
2003年6月启动的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简称“千万工程”),从全省4万个村庄中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截至2022年底,浙江全省90%以上村庄达到新时代美丽乡村标准。如今的浙江乡村,天更蓝了,水更绿了,村民的腰包更鼓了,生活更便利了。我们邀请五位浙江村民代表,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浙江乡村巨变。
——编者
绿水青山真成了金山银山
■沈蒋荣德清县仙潭村民宿老板
2015年,我在浙江省德清县莫干山镇仙潭村开了家高端民宿,取名“莫梵”,意为没有烦恼的清净之地。
我是土生土长的仙潭村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里被视作“天下第一苦”,公路不通、垃圾遍地,不少村民只能靠毛笋粗加工、畜牧养殖为生,收入微薄。那时,很多像我一样的年轻人离开村子外出打工,仙潭成了“空心村”。
做民宿之前,我在县城开过理发店,也经营过小餐馆。2013年,很多人打电话问我,山里的老宅租不租,甚至有人出了高价:70万元租20年,钱一次性付清。这个价格挺诱人,但我没有急着做决定,而是回村实地考察。回村才发现,由于“千万工程”的实施,村子里环境变美了,一到周末,大家都跑来农家乐、吃农家饭,村子里人气旺了不少。
于是我转换思路:回到家乡,转行开民宿。耗时9个月,“莫梵”开业,在业内开了两个先例:配备游泳池,用的是山泉水;打造星空房,在屋里便能细数满天繁星。事实证明,我的路子选对了。环境越好,越吸引人入住,民宿一房难求。
村里消息灵通,不少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过来向我取经,我办民宿的成功经验带起了一波返乡创业潮。为了让大家少走弯路,我把相关注意事项、民宿设计理念毫无保留分享给同乡,帮助回乡青年实现抱团发展。
大家信得过我,2020年,我高票当选仙潭村村支书。这些年,村里的民宿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仔细数数,竟有166家。人才、资金纷纷流回曾经的“空心村”,家乡变成了“富裕村”。
现在,仙潭村50岁到70岁的妇女都在民宿上班,平均年薪5万多元。民宿管家也成了新职业。绿水青山真成了金山银山!
走在村里,听着虫鸣鸟叫,望着翠竹青青,路过一幢幢特色小楼,看着乡亲们绽放的笑颜,我有信心,一定能让咱村老百姓的生活越过越好。
本报记者龚文静采访整理
有志青年力量大
■周赛杰绍兴市上虞区丁宅乡农创客
我是一名来自浙江绍兴上虞区丁宅乡的农创客,我回乡创业的经历,还要从2019年说起。
大学毕业之初,我选择留在杭州发展,经过几年打拼,带起一个团队,主营生鲜批发配送,做得有声有色。
2019年7月,村里老乡因农产品滞销找到我帮忙,还特意带来家乡的特产溪沟鱼表达感谢。这顿许久未吃到的美味,却让我吃得百感交集。乡亲告诉我,村里的农产品打不开销路,要么贱卖,要么烂在地里……听说村民们的遭遇,我的心里五味杂陈,那时起,便萌生了回村发展的念头。
得益于“千万工程”的持续推进,再次回到家乡,环境大不同——村口的水泥路变成了宽阔黝黑的沥青路;漫步村里,村道干净整洁,搭配院墙外的墙绘,俨然是一幅美丽乡村的模样。
这么好的条件,为何不做农旅呢?
从开发村里的自然资源入手,我开始了试水。村里有20多年的水蜜桃种植历史,每年6月底,一颗颗水蜜桃压弯了枝头,红彤彤一片。我便以社交网络为媒介,承接各种团体采摘游,吸引八方来客。
去年,名为“共富工坊”的新鲜事物第一次亮相村庄,“共富工坊”即在同一个工坊下,大家种同一种农产品,按统一的价格收购,不愁卖。
去年,由我负责的“挚爱果业”共富工坊与当地知名生鲜农产品企业签订战略协议,种植的“一点红”萝卜帮助35户农户增收10余万元,平均每亩地增收2600余元。
如今,我也成为“千万工程”版图中的一块小小拼图,希望释放自己和更多有志青年的力量,带领更多村民走上共富道路。
本报记者窦瀚洋采访整理
打造村美人和共富村
■卢阳春东阳市寀卢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
在2013年担任寀卢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之前,我在寀卢村经营着一家磁钢企业,当年产值达到1.2亿元,产品销往全球。
因为是本村人,有群众基础,加上企业效益逐年攀升,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从2004年开始,上级想让我为寀卢村多作贡献。我对家乡很有感情,愿意为家乡发展出一份力。
就这样,我从企业老总成为一名村干部,和家乡村民群众一起再创业、再出发。
因为有磁性材料产业基础,我们不断吸引上下游企业入驻。现如今,一个小小的寀卢村已聚集了近百家企业,其中规上企业就有4家,大大拓宽了本地和周边村民就地就近就业渠道。除此之外,全村现有外来务工人员2700多人,除了住在厂里的,其余人员都租住在村民家中,给村民带来可观的租金收益。据统计,每户人家的年均租金收益在3万元左右,租金最高的一户人家,去年一年租金超过6万元。
我牵头实施了“旧村改造”工程,让家家户户住上“小洋房”。此后,我们又持续开展道路“白改黑”、雨污分流、自来水改造等工程,提升村域“颜值”和村民生活品质。现在,全村道路已全部完成“白改黑”,雨水、污水、自来水等管道全部实现“地埋”。
农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寀卢村规划图中,农田占了全村近一半的面积。自2019年起,我们主动拥抱新兴技术浪潮,探索搭建了“智慧寀卢云平台”,将全村1200亩农田全部纳入5G数字化管理。在5G技术加持下,1200亩农田从播种、施肥、收割到晒干等生产全过程均实现“机器换人”,农田日常管理只需一人即可完成。
经过一代代“寀卢人”的不懈努力,全村从2003年70余万元村集体收入、8000多元人均年收入,分别增长到2022年的425万元、8.2万元。对我而言,这个成绩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我会进一步为寀卢村发展做贡献,进一步打造村美人和共富的幸福村庄。
本报记者刘军国采访整理
探索乡村发展新业态
■陈喆安吉县余村文创项目负责人
大学毕业后,我在上海工作了十年,从事内容营销和品牌设计相关工作。去年,安吉县余村推出“全球合伙人”计划。带着好奇,我回了趟家乡。没想到这一趟回乡,我成了“余村全球合伙人”,探索乡村发展新业态。
我在余村创办了一家国漫主题咖啡厅,取名“美在余村”。起初选择离开城市回到乡村,是受乡村的生态环境所吸引。回来创业后,我们又惊喜地发现,在乡村打造文创产业有更大的空间和可能性,文创业态几乎不受场地限制,有更多呈现空间,产品灵动性也更强,这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创作灵感。
之所以选择做国漫主题的咖啡厅,一方面是因为我本身是80后,对孙悟空、葫芦娃、黑猫警长等国产动漫形象很熟悉。另一方面,乡村和国潮的融合,能产生新的可能。比如利用国漫元素对乡村建筑外立面进行创新改造,能让乡村风貌更美、更具创造性。而这种富有创造力的乡村业态,又能吸引更多年轻人来到乡村“打卡”,或是到乡村创业、投资,进而为乡村发展再添动力。
当地给了我们这些创业者不少政策支持,还安排了“服务专员”,为我们提供各种服务。现在不少来余村的游客,都会来“美在余村”“打卡”,我也更加坚定了扎根家乡的信心。
乡村的自然资源、乡土文化是城市难以替代的。如今,家乡环境越来越好,我期待继续用青年人喜爱的创新业态打造乡村美景,为乡村发展注入创新活力。
本报记者廖睿灵采访整理
好家风滋润千家万户
■夏冰龙游县新型婚育文化宣讲员
这几年,由于“千万工程”的推进,农村的婚育观发生了不小的变化。2022年11月30日,一场别开生面的集体婚礼在小南海镇团石村的龙游湖水上运动中心举行,6对新人身着华服,在众人的见证下举行了一场充满仪式感的集体婚礼,简单而隆重,喜庆而温馨。
就在今年3月份,县妇联联合县委宣传部、卫健局、计生协共同举办了“共富共美·龙有善育”新型婚育文化8090理论宣讲大赛。还没过完对集体婚礼羡慕的劲儿,我就作为一名宣讲员,走上台前,跟大家讲我和我老公的幸福秘籍。
今年是我和丈夫结婚十周年,在大家的眼中,我们是一个幸福美满的三口之家。总有人问我:家庭幸福的秘诀是什么?我想说,秘籍就是八个字:“相互扶持,共同成长”。
在孩子的教育上,我们更感受到了互相扶持带来的好家风,好影响。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们夫妻俩达成共识,通过良好的家风影响孩子——爸爸每天陪着儿子跑3公里,风雨无阻;我学会做早饭、做家务,将家人的生活起居照顾好。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也树立起了良好的价值观。
好的家风环境,给我们带来了更加向上向善的氛围,这几年,龙游也在不断推进移风易俗改革,让好家风从一户户小家吹起,滋润到千家万户。只有家风好了,生活也才会更加美满幸福。
本报记者窦皓采访整理
版式设计:赵昊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3年06月15日 第1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