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4月我国16-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达到20.4%,这是自2018年公布此项统计数据以来的最高值。
与此相对照的是,城镇调查失业率和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均呈缓步回落态势,4月分别降至5.2%和4.2%。在总体就业边际改善的情况下,青年失业率为何上升?我们该如何看待和解决这一问题?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青年人的就业压力有着客观原因。供给端看,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创纪录的1158万,较上年增加82万。此外,还有自考、函授等非全日制高校毕业生、初高中毕业生以及上年离校未就业的毕业生一同进入就业市场。从需求端看,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疫后恢复期,内生动力有待进一步释放。经营主体发展压力虽较此前有所缓解,但利润急需回补。在“喘口气、再出发”阶段,招聘需求增加有限,青年就业的供需矛盾由此凸显。
进一步看,青年人就业压力其实存在内部分野。相较于普通高校毕业生,低学历青年就业困难更为突出。这部分青年一般从事门槛相对不高、专业技能要求相对友好的制造业以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居民服务等行业。
当前,受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外需疲软的影响,部分出口依赖度较高的制造业放缓了扩大再生产的步伐,从业人员需求数量较上年同期有所减少。另外,虽然线下服务业已经出现了强势反弹,但住宿餐饮、批发零售等之前受疫情冲击较大的行业从“严重失血”到“满血运行”有一个过程。这些因素的累积,也会不同程度反映到就业市场上。
就业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也是维护经济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因素。青年群体是社会最具活力的有生力量,他们所具备的创造性和开创性能够赋予经济不可替代的动能。他们既是生产端的重要创新者,又是消费端的主要新增量。这个意义上,解决好青年就业问题既有利于短期经济社会稳定,更有利于中长期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关部门已经明确表态,将通过扩大需求、助企纾困稳岗、鼓励引导基层就业等政策举措为青年人拓宽就业渠道。相信这套组合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从根本上看,就业是经济形势的滞后变量,是经营主体发展的结果。不论是哪一群体的就业压力,反映出的都是宏观经济特别是实体经济发展出现的现实情况。这个意义上,缓解就业压力的根本之策在于提振实体经济、增强经营主体活力。只有企业活得好、甩开膀子干,内生招聘需求才能强劲增长。
但需要看到的是,虽然当前疫情影响正在加速消退,经营主体活力逐步恢复,但全球经济依然呈现高通胀、高利率、高债务、经济低增长、贸易低增长的“三高两低”特征。这是我们这个出口大国必须正视的外部压力。就内部而言,经营主体发展面临劳动力等要素成本高、市场销售增长承压、利润回补速度有待提升等问题。许多制度性结构性问题无形中加重了民营企业的顾虑,稳预期、强信心显然需要更加细致扎实的工作。
过去一段时间,一系列政策举措的密集出台起到了实实在在的作用。从国家统计局数据看,4月份主要生产需求指标同比增速回升明显,经济运行延续恢复向好态势,积极因素在累积增多。着眼于上述问题,下一步有必要更具针对性地激发一个个微观细胞的活力。
比如,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中为企业做好风险预警、提供更多应对风险的指导,同时大力支持外贸企业赴境外参展、对接洽谈,积极发挥驻外经商机构作用。比如,可以延续服务业增值税加计抵减等优惠政策,进一步扩大内需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加快利润回补,特别是以盘活存量资产来提升居民可支配资源,以场景创新提速来激发消费活力。比如,帮助企业扫除困住手脚的短期制约因素,着力解决影响企业信心预期的中长期深层次问题,尤其是加快解决种种“明放暗不放”、备案时间长等切实痛点问题。
风物长宜放眼量,观察中国经济数据不能只看一时,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从短期波动中看到大逻辑大趋势。今天的中国经济发展,确实遭遇了挑战,但我们有信心在发展中解决这些问题。这种信心源自于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以及我们的一系列比较优势——拥有超大规模的消费市场,劳动力资源丰富,人才红利不断显现;拥有产业分工协作和产业门类齐全的大国规模经济优势以及技术创新、应用和市场化的规模经济优势。相信随着整个经济大盘子的持续快速复苏,青年人就业形势也将随之改善。
韧者笃行,韧则行远,越是未知陌生、压力重重,越是要以定力和智慧推动持续发展。综合施策、释放潜能,“后疫情时代”的中国经济必将把穿越寒冬时蓄积的耐力、经过初春料峭时积攒的经验转化为稻花香里说丰年的累累硕果。
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 作者 邹蕴涵(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
编辑 崔文佳